美国F35战斗机的产量已突破千架,成为全球产量最多的五代机。 但这款战机带来的并非绝对安全感,反而是与日俱增的焦虑。 美军发现,他们越是扩大F35的机队规模,就越可能失去曾经不可动摇的空中优势。
F35项目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初衷是打造一款多功能隐身战机,以相对低廉的成本替换美军各军种的老旧机型,并满足盟友的外贸需求。 它被设计为能同时服役于空军、海军和海军陆战队,还能执行反舰、空战和对地打击等多项任务。 然而,这种“全能”定位恰恰成为其性能缺陷的根源。
其最大速度仅1.6马赫,且超音速飞行时间极短,若以超过1马赫的速度飞行数分钟,就可能出现尾翼破损甚至解体的风险。 作为单发战机,F35的推重比低于1.0,机动性受限,在近距离格斗中明显劣势。
歼-20最大速度超过2.2马赫,具备超音速巡航能力,作战半径超过1500公里,而F35的作战半径仅约1000公里。 歼-20采用的矢量推力发动机使其能够进行急转弯躲避导弹,而F35的单发设计限制了其瞬间加速能力。
为了在中型机体内塞入重型机的装备,F35不得不采用凹凸不平的外壳设计,这增加了雷达散射截面积,影响了隐身效果。 相比之下,歼-20的隐身设计更为优化,雷达反射截面更小。
自2012年以来,F35至少发生了10余起坠毁事故,涵盖所有三种型号。 美军自己的报告显示,F35的完全任务能力率仅为45%,远低于F-15EX的71%和歼-20部队的85%。
F35每飞行一小时就需要花费3.1万美元的维修费,远高于预期。 其隐身涂层异常脆弱,经常需要维修,导致战机经常在未完全隐身的状态下执行任务。 复杂的后勤支持系统要求庞大,往往超出美军现役运输机的容量限制。
F35项目的总成本已经飙升至1.7万亿美元以上,预计终身维护费用将超过2万亿美元。 这个数字使F35成为史上最贵的武器项目之一。 尽管单机价格已降至8000万美元左右,但运营维护费用仍然居高不下,成为美军的沉重负担。
原定2025年全面部署的Block 4系统因TR-3软件架构重构失败而被迫降级为分批交付。 到2026财年,预计仍有超过60%的F35无法兼容新型弹药。 由于软件不达标,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工厂中积压了超过300架无法交付的新机。
日本装备的F35因航程限制,无法实现从日本本土起飞到中国执行任务后返回,只能作为自卫机型使用。 加拿大接收的F35维护率低,训练时长被迫减少。 多个欧洲国家依赖F35,导致本国航空工业逐渐萎缩,再也无力研发先进战机。
但F35的巨大资源消耗反而挤占了六代机的研发预算。 2024年美军宣布NGAD项目暂停,部分原因就是F35的持续吸金。 如今美国在六代机研发上已经落后,而中国的六代机已经进行多轮试飞。
F35的传感器和数据融合能力确实先进,但在现代体系化作战中,单机性能的不足难以靠网络化作战完全弥补。 中国已经部署了多种反隐身雷达,配合空警-500预警机和先进无人机,能够在300公里外稳定跟踪F35级别的目标。 在近年来的模拟对抗中,F35常常在250公里外就被发现和锁定。
美军曾经拥有187架F22猛禽战机,但由于成本高昂,生产线于2011年关闭。 如今美军面临尴尬境地:F22数量不足且航电架构陈旧,F35又无法胜任高端空战任务。 这种青黄不接的局面使美军在空中优势方面出现了严重断层。
如今,美国空军不得不减少F35的采购量,将重心转向六代机研发和F35的升级。 但Block 4升级进展缓慢,发动机升级也被推迟,很难在2029年前做好准备。 与此同时,中国正在快速提升五代机产能,美国在这场装备竞赛中难以完全占据上风。
F35的案例证明,当一款战机的设计目标不是战胜敌人,而是平衡预算和满足多方需求时,其作战效能必然大打折扣。 F35造得越多,美军就越发现自己被锁定在一条可能并非最优的技术路径上,这就是所谓的“优势陷阱”。
#F35#
鼎合网配资-配资网官网入口-全国10大股票配资平台-山东股票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