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花江峡谷大桥的玻璃廊道,脚下是深邃峡谷,眼前是绵延群山,低头时腿软的悸动与抬头时的壮阔惊叹,让人对"震撼"这个词有了新的认知;走进玩易窝,喀斯特岩洞曾经默默陪伴沉思的王阳明,见证龙场悟道的关键时刻;亲眼看到屯堡的石头墙,则让人一秒窥见大明风华……这就是贵州,一个可以邂逅自然与人文奇观的宝藏之省,通过一条精心设计的风物之旅线路,我们再次在贵州刷新了认知高度。
9 月 21 日至 26 日,由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中国国家地理 · 地道风物联合组织的"地理与文明 · 贵州有‘高’见"贵州文化风物之旅圆满完成。我们特别邀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李栓科,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韩茂莉,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中国明史学会会长陈支平,科普作家 @河森堡,抖音知识类视频创作者 @纪不住,抖音知识类视频创作者 @米三汉共赴贵州,深入贵州的洞穴、古迹、村寨、路桥,以脚步丈量贵州的地理奇观,用思想解码贵州的文明厚度,更通过三场信息密集的视频播客,让贵州的故事被更多人听见。
六天五晚,贵州不断刷新我们的认知高度。
有"高"桥
"世界第一高桥"为什么落地贵州?
"杨总工,您觉得在大桥修建的过程中,有什么是特别困难的吗?"
"我觉得没有什么特别困难的。"花江峡谷大桥总设计师杨健回答说。
杨健总工程师大型"凡尔赛"现场。
来源 / 地道风物《地理与文明——贵州有"高见"》
一句简单的回答,透露出的是"基建狂魔"的硬核实力。在"世界第一高桥"花江峡谷大桥即将通车之际,本次风物之旅出行团队率先来到大桥现场,近距离探访这一"超级工程"。从"地无三尺平"的历史困境到"万桥飞架"的当代奇迹,贵州的路与桥始终是贵州交通发展的最佳见证,而本次风物之旅探访的三处贵州路桥地标,恰好串联起这条跨越古今的交通发展脉络。
站在贞丰县一侧的观景台远眺,全长 2890 米的花江峡谷大桥如钢铁巨龙横跨"地球裂缝",625 米的桥面与水面高差相当于 200 层楼高,1420 米的主跨径稳居山区桥梁世界第一,"横竖都是第一"的称号名副其实。
花江峡谷大桥展开水幕欢迎八方来客。
供图 / 贵州交投集团
风物之旅团队走上高桥,亲身感受这一超级工程的独特魅力。站在桥面望去,巨大的主缆架起桥梁筋骨,以"千里江山图"为灵感的青绿色主塔涂装在群山映衬下格外动人。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不住发出赞叹。
"花江峡谷大桥创新采用了‘智慧索’,也就是在主缆中心嵌入感应芯片,使用光纤通信,实时对桥梁进行健康监测。"杨健介绍。花江峡谷大桥共获得授权发明专利 17 项,实用新型专利 4 项,部分经验还被纳入国家桥梁技术标准。这样的技术实力正是杨总工轻描淡写回答的底气所在。
建设者们日夜奋战,终让大桥穿破云雾。
摄影 / 尹刚
大桥的震撼更藏在"桥旅融合 3.0 "的巧思里。在云渡服务区,团队看到巨大的古生物浮雕伫立路边,远处的高桥则展开水幕,以别样的身姿迎接来客。抖音知识类视频创作者 @米三汉更是率先踏上玻璃观光廊道,脚下巨大的高差让人腿软,但峡谷与峰林交织的风光还是让他大呼过瘾。
上图:直冲云霄的高桥电梯。
下图:正在紧张准备的云端咖啡厅。
摄影 / 孙超
除了花江峡谷大桥,本次风物之旅还探访了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的"三朝桥"。在我们眼前展开的景象堪称交通史的"教科书":清代的铁索桥斑驳古朴,民国的钢桁梁桥静默无语,而建于上世纪 90 年代的钢筋混凝土桥仍是车流不息,三座桥相隔不足百米,共同跨越重安江。风物之旅一行人走上清代铁索桥,一百四十年历史的老桥轻轻摇晃,发出"吱吱扭扭"的声音,好像在倾诉贵州历史上出行的不易。
站在铁索桥上,遥想花江峡谷大桥如天际长虹,古今对比令人感叹。清代铁索桥仅容人畜通行,民国桥可承载小型车辆,而如今的花江峡谷大桥可轻松通行重型货车,更将两岸通行时间从 2 小时压缩至 2 分钟,贵州交通正以飞快的速度实现跨越式发展。
上图:风物之旅团队和三桥同框。
下图:@纪不住 走上清代铁索桥。
在黄平县城东北,圣果桥也曾是湘黔滇古驿道的咽喉要冲,更见证了贵州作为"文化通道"的深厚底蕴。圣果桥一旁是号称"黔南第一洞天"的飞云崖,喀斯特溶洞与亭台楼阁在此相映成趣,崖壁上的摩崖题刻本身就是一部史书。王阳明当年谪贬入黔,在这里留下"云贵之秀萃于斯崖"的赞叹,后来,鄂尔泰、和珅、林则徐等名人都曾在此题字、赋诗,他们的足迹也让这处驿站超越了交通功能,成为文化交流的十字路口。
新的交流还在发生。在飞云崖,我们遇到了许多来此打卡拍照的游人,他们之中不乏来自外国的游客。"到贵州去"已经不再像古时那样困难重重,正有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贵州,感受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黔南第一洞天"飞云崖。
从三朝桥的交通进化到花江峡谷的工程奇迹,本次风物之旅让我们读懂:贵州的路与桥,从来都是困境突围与文化传承的载体。当灯光点亮花江峡谷大桥,我们分明看到,这座"世界第一高桥"不仅架在峡谷之间,更架在贵州的历史与未来之上。
夜晚降临,花江峡谷大桥点亮灯光。
供图 / 贵州交投集团
有"高"人
如何"洞"见贵州的高光时刻?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论及独属于贵州的文化高光时刻,王阳明龙场悟道绝对是无法忽视的璀璨一笔。明朝正德年间,王阳明被贬至贵州龙场驿,在这片当时尚属荒僻的土地上,他于贵阳市修文县龙场镇的玩易窝潜心研读《易经》。
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中国明史学会会长陈支平
在阳明文化园查看石刻。
玩易窝是一处天然溶洞,喀斯特地貌塑造的静谧空间,成了王阳明沉思悟道的绝佳场所。在这里,他突破传统理学的束缚,提出"心即理""知行合一"等振聋发聩的思想,为中国思想史注入全新活力,阳明心学自此诞生,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发展脉络,更在东亚文化圈留下深远印记。玩易窝也因此成为中国思想史的"哲学地标"之一。
风物之旅团队走进龙场悟道之地——玩易窝。
贵州多山,"山地省"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无数山洞,这些看似普通的洞穴,在不同历史时期承载起特殊使命,让我们得以看见贵州"别有洞天"的丰富内涵,本次风物之旅以"洞"为主题,便串联起各个意义非凡的洞穴。
地母洞位于贵阳鹿冲关森林公园内,在抗日战争最危急的时刻,这里成为守护中华文脉的隐秘圣地。当时,为躲避战火,一群书生将 140 箱文澜阁《四库全书》南迁至此。浙江图书馆馆员毛春翔、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等一批仁人志士为文献的转运与保护殚精竭虑,让这些承载着民族文化根脉的典籍在洞中安全存放达五年之久。
地母洞让文澜阁《四库全书》免于战火损毁。
地母洞位置隐蔽,利于守护珍贵古籍,但贵州天气潮湿,为了妥善保存《四库全书》,保管者们不仅采取了各种防潮措施,还不间断地晒书。140 箱书全部晒完一轮要整整三个月,1942 年加晒一次形成春秋两季晒书,以后他们每年差不多有半年时间都在晒书,以保存好这套珍贵的古籍。
地母洞不仅是天然溶洞,更是中华民族在危难时期坚守文化根脉、保护文明火种的精神象征。"我们前方的将士在浴血杀敌,而知识分子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坚持抗战。"贵州省图书馆原副馆长钟海珍说。
现今的地母洞按照历史照片
复原了保存《四库全书》的防潮木台和斜棚。
菜花洞与牛洞是"三线建设"时期重要的军工生产遗址,见证了新中国工业发展的峥嵘岁月。这两处洞穴曾是黎阳机械厂的山洞车间,负责涡轮盘轴及转子部件加工,更诞生了贵州首台航空发动机。
在"靠山、分散、隐蔽"的建设原则下,来自五湖四海的军工人扎根于菜花洞,建出面积达 1800 余平方米的功能车间,凭借一股"艰苦创业"的劲头,为制造国之重器挥洒汗水,奉献青春,在山沟里把飞机发动机生产出来。如今,虽然已不再承担生产责任,但洞穴保留下来的工业遗迹,依然无声讲述着令人热血澎湃的"三线精神",让在场的每一个人不禁畅想起那段峥嵘岁月。
黎阳航空厂旧址,见证了贵州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的诞生。
有"高"见
什么是贵州跨越古今的浪漫基因?
"贵州虽然是‘考古小省’,但是我们多次斩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例如 2012 年遵义海龙屯遗址、2014 年播州杨氏土司墓地、2022 年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都入选了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贵州省考古研究所前所长周必素说。
风物之旅团队在贵州省博物馆藏唐玄宗投龙铜简前驻足。
贵州考古的一项项成果,正如一块块拼图,为我们拼凑起贵州的样貌。本次风物之旅共进行了三场视频播客的录制,各位嘉宾从考古揭秘的古代贵州谈起,讲述至行走所见的今日贵州,碰撞出许多充满洞见的思想火花。
此次风物之旅的第一站,团队来到了贵州省博物馆。在这里,我们一站式解锁了贵州的"上下五千年",更开启了第一场"思想对撞"。
在贵州省博,每个人都看得很认真。
科普作家河森堡从一件博物馆里的明代鹭鸟纹彩色蜡染褶裙,读出了贵州的海纳百川:苗族的蜡染技术结合了从域外传来、经中原流转的棉花纺织而成的布。这条裙子本身并没有写什么团结的口号,但它的存在本身就是民族文化交流的印证。
当然,这场对谈最让人动心的,还是周必素老师给旅行者的"贵州攻略"。作为贵州人,周必素老师推荐大家去贵州省博物馆看"国宝":唐玄宗求长生的投龙简和北宋韩琦唯一传世的信札,每一件都藏着曲折的故事;想看考古遗迹,就去贵安大松山墓群、盘县大洞,跨越数十万年的人类足迹能让人触摸到贵州的"前世";自然景观爱好者别错过荔波小七孔和梵净山;对民族风情好奇的人一定要去西江千户苗寨听苗歌、去侗寨听侗族大歌。正如周必素老师说的:"贵州是值得来的地方,不来要后悔的。"
贵州省博物馆琳琅满目的文物令人印象深刻。
从上至下:明代鹭鸟纹彩色蜡染褶裙;
明杨辉墓彩釉陶俑;
唐玄宗投龙铜简;
宽格扁茎铜剑;
杨粲墓浮雕;
十二辰带铭铜鼓。
明朝是对贵州影响极为深远的朝代。在另一场播客录制中,抖音知识类视频创作者 @纪不住和厦门大学教授、中国明史学会会长陈支平教授就"贵州明朝那些事儿"展开了对谈。
陈支平教授从明史专家的角度分析了贵州的战略地位:贵州是连接西南与华中、华南的战略枢纽,朱元璋有战略眼光,明代在贵州设卫所,派军队镇守,开始大量移民,后来朱棣又于 1413 年设承宣布政使司,正式建省,为后续治理奠定基础。
嘉宾在视频播客中发表"高"见,
讲述不一样的贵州故事。
下图摄影 / 王天翔
畅谈明史之余,风物之旅团队还来到了天龙屯堡和鲍家屯,探访凝聚了明朝历史的"时间胶囊",实地感受屯堡文化的魅力。
天龙屯堡,宛如一座鲜活的明代军事文化博物馆——脚下的石头巷道纵横交错,箭窗与碉楼的防御设计清晰可见。地戏表演是必看的项目,演员们头戴木质面具,以高亢激昂的唱腔演绎着动人的故事,让团队每一个人真切体会到了"中国戏剧活化石"的感染力,也感受到屯堡人对忠义文化的世代传承。
上图:在天龙屯堡,精彩的地戏表演令人赞叹。
下图: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李栓科亲自"上阵"击鼓。
鲍家屯最令人惊叹的便是被誉为"黔中都江堰"的明代水利工程。建于明初的灌溉系统,巧妙利用喀斯特地貌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至今仍滋养着周边千亩良田。穿梭于明朝与此刻之间,我们才真正明白什么是读懂历史的温度,看见文化的力量。
鲍家屯,石头房随处可见。
第三场对谈中,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李栓科从地理地貌的角度聊起贵州:"贵州明明天天下雨,雨去哪了?水去哪了?水都顺着溶洞钻到地下,暗河纵横交错,这就是典型的喀斯特初期发育的地貌特征。"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韩茂莉则带着历史的眼光看变化:"两千多年前,秦朝修‘五尺道’,从四川拐进贵州,才算把这里跟中原连起来;元朝打通东西向驿道,明朝迁来江浙人,这里的方言都是金陵方言。可就算这样,‘闭塞’俩字还是跟了贵州好多年。直到现在,县县通高速、村村通硬化路,这才真正把‘天险’变成了‘通途’。"
点击观看《地理与文明——贵州有"高见"》
告诉你为什么世界第一高桥总在贵州?
最让人着迷的,还是杨健总工聊花江峡谷大桥的那些"小秘密"。他说,修桥不是为了"争第一",而是贵州的地形"逼"出来的——要建高速公路,没有高桥根本跨不过沟壑。难题根本难不倒中国的工程师:石灰岩遇水会溶,怎么办?给大地做一次"体检",把地下情况摸得一清二楚,石灰岩溶解是以"万年"为单位,大桥设计寿命 100 年,完全够用。
回顾本次贵州风物之旅,既有极致风光,又有工程奇迹,还有引人深思的独家内容,每一天都有不一样的体验,让我们认识到了一个独具风情的贵州。"现在我们人类望向宇宙最深处的设备(FAST 天眼)建立在一个曾经‘夜郎自大’的地方,因此我们感到了自己的渺小,这几乎有一种哲学色彩。"河森堡在录制视频播客时,如此说道。
花江峡谷大桥不仅改善了两岸居民的通行条件,
也为贵州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
摄影 / 陆晨 Luis
这种古今对照,恰恰反映出贵州所经历的巨大改变。正如花江峡谷大桥的顺利通车,曾经的天堑,变为今日的通途,这样的改变,时至今日仍在贵州不断发生。本次贵州文化风物之旅见证了贵州的新成就,探寻了贵州的老故事,更体悟了贵州的地理之奇、文化之美。时间仍在滚滚向前,贵州也是如此,更多的贵州故事仍在等待人们到此见证。
编辑 | 伊森
图片编辑 | 陈金鱼
设计 | 张琪
封图 | 贵州交投集团
未标注的图片来源 | 陈伟红
鼎合网配资-配资网官网入口-全国10大股票配资平台-山东股票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