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的一天,被誉为“特工之王”的李克农向毛主席汇报“特务”的情况,毛主席听完后情不自禁地感慨一句:“烈士的儿子当特务也很好么。”
他口中所说的“烈士的儿子”,指的是黄钢,而烈士,则是说他的父亲黄负生。
在泱泱历史长河中,黄负生的名字几近于被遗忘,又有多少人还了解他的故事......
图|毛主席
烈士黄负生
毛主席曾说:“湖南有个蔡和森,湖北有个黄负生!”
黄负生祖籍安徽休宁,1891年生在湖北武昌,他比毛主席大两岁。黄负生童年的日子过得尤为艰苦,父亲早年逝世,母亲做针线活和纺织艰难将其抚养成人。
在那个山河破碎的时期,黄负生与许多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一样,有一颗拯救家国于水火之中的远大抱负。
他本以为可以实业救国,便在武昌昙华林工业传习所学习,与同学讨论时事,抨击时弊。渐渐地,他逐渐看清,“实业”并不能解决国家面临的困境。
图|辛亥革命中的士兵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20岁的黄负生毅然投笔从戎,参加学生新军。这个选择与年轻的毛主席如出一辙,当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毛主席也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才前往湖南长沙求学。
黄负生在1913年离开学生新军,到武昌私立中华大学任教,教授国文,在校期间,他结识革命青年恽代英。
二人志趣相投,有着同样的伟大抱负。在武昌私立中华大学,黄负生与恽代英、张心田等一众好友们组成诗社,一起作诗,而诗中内容表达的都是爱国、爱民的思想。
在学校的校刊《光华学报》上,常常可以看到他们的诗作,黄负生也成为该校刊的主要撰稿人。
图|互助社成员合影
新文化运动浪潮兴起后,恽代英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在《东方杂志》、《新青年》上撰文,提倡科学与民主,批判封建文化。黄负生与恽代英等好友们一同创办互助社,出版刊物《互助》。
黄负生等人创办的互助社以“群策群力,自助助人”我为宗旨,成为武汉地区诞生的第一个进步团体,也是我国最早的进步社团之一。
黄负生他们不仅创办《互助》,还先后创办《学生周刊》,开设进化书社等等,宣传马克思主义进步思想,黄负生在不断学习锻炼中,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当时董必武先生在武昌创办学校,就是邀请黄负生来给学生们讲授马克思主义,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
在共产党成立之前,黄负生就早早投入到革命事业中。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黄负生经陈谭秋的介绍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图|蔡和森
毛主席之所以说“湖南有个蔡和森,湖北有个黄负生”,是因为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蔡和森是《湘江评论》的创办人之一,而黄负生则是武汉党组织机关刊物《武汉星期评论》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
这两个刊物都积极宣传新文化,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也被大家称为“盛开在长江中游的并蒂莲”。
共产党初创,党的活动经费十分困难,为拿出更多的资金来支持革命活动,黄负生当时不仅在中华大学任教,还在湖北女师、武汉中学等多所学校兼职讲课。
他拿到手上的薪水,一小部分来到养家糊口,剩下的就全部拿来支撑刊物、或者充当党组织的活动经费。
就连他的家庭也在为党组织做着贡献。武汉区党委机关成立后,黄负生以妻子王纯素的名义租下房子,以家庭为掩护,对外声称《武汉星期评论》的编辑部,实际上武汉区党委机关就设立在他家中。
常常有许多同志来到黄负生的家中,与他探讨革命真理,筹划革命活动,党组织也在这里一步步发展壮大。
黄负生生活拮据,工作繁重,但仍然不遗余力地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献给了党组织,献给革命事业。
图|黄负生的画像
也因为长期超负荷的工作、艰苦的生活的条件,黄负生的身体越来越差,甚至到了难以支撑的地步,但他还是每天拖着虚弱的身体,往返于几所大学之间,他身上一度贫穷到连坐个黄包车的钱都没有,只能强撑着病体,一步一歇地走回去。
并肩战斗的好友们都忍不住心疼他。包惠僧劝他休息,他不听;恽代英也说他:“负生身体这样不好,还改作业。”
一直到身体再也支撑不下去了,他倒在床上,咳嗽、咯血、气喘,即使心中再牵挂工作,他也有心无力了。
自1922年躺在病榻上,黄负生的身体一天天肉眼可见地虚弱了下去,他的脸色也越来越差了,让家人、朋友免不住担心。
图|恽代英
黄负生也有自己的牵挂,想到伟大的党成立还未一年,斗争才刚刚开始,可自己病情如此严重,恐怕再也起不来。
想到这里,他感慨万千,哀叹自己恐怕无法看到为之奋斗的理想实现的那一天。
1922年1月14日深夜,病重的黄负生挣扎着从床上爬起来,提笔写下一封绝笔书,他在信中写:
“我深望诸君切实负起这重担子,向着腐朽而万恶的社会,勇猛地开放九十九生的大炮,向大地轰斗起来,我知道你们必能成功,因为你们是有这种希望的人,我只好瞑目地下,遥祝诸君的成功......”
对于自己的妻子、一双儿女,他也做了交待,他希望妻子王纯素可以改嫁,过上平凡生活,如若妻子不愿改嫁,他说:“请同仁帮助,为伊觅一生计独立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黄负生病重期间,时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的毛主席前去上海,正好途经武汉。
他特意来看望卧病在床的黄负生,毛主席身着长衫,坐在黄负生的病床前,紧紧握着黄负生的手,关心他的病情,并与他长谈。
这是毛主席与黄负生的难得一面,亦是二人的最后一面。
图|毛主席
在人生的最后时刻里,黄负生对自己的亲人、朋友、包括遗物都做了交待。1922年4月,黄负生走完了自己短短31年的人生,成为湖北第一个为革命殉职的共产主义战士,后来也被追认为烈士。
他的离去,让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哀伤不已,他被妥善埋葬于武昌洪山,妻子王纯素在朋友的关照下,到安源工人俱乐部,教工人缝纫,以自食其力,养家糊口。
至于他的一双儿女,则是将父亲未竟的革命道路坚持了下去。
图|武汉星期评论
黄负生之子——黄钢
黄钢本名“黄宏济”,妹妹本名黄宏世,是恽代英给兄妹俩起的名字,寓意要他们有志于济世。只是后来兄妹分别改名为黄钢、黄铁。
在黄钢的童年生活里,就深受革命思想的熏陶。
父亲黄负生一心投入革命,他的家中也常有有志革命的叔叔、伯伯,黄钢自幼接触的都是革命志士,虽然他少不更事,却也了解,大家在做一番宏大的事业,那时长辈们亲切地唤他为“小萝卜头”。
黄负生每天要忙着编撰《武汉星期评论》,父亲在二楼忙着办公,年幼的黄钢就帮忙整理稿件,或者家中有客人来了,他就跑来跑去给父亲汇报,帮忙搬板凳、沏茶、端杯子,忙里忙外。
当黄负生、陈谭秋等人在谈重要事情时,黄钢就按照母亲的吩咐,站在门口给大家站岗放哨,一有情况出现,他就跑回去给大人们报告。
在潜移默化地熏陶中,年幼的黄钢记住了“共产党”三个字,大人们高唱《国际歌》,他也在人群中跟着唱。
每次唱到“莫要说我们一钱不值,我们要做新社会的主人”,黄钢就攥紧自己的小手,在空中挥舞,一幅饶有志气的模样,逗得大家都忍俊不禁。
对年幼的孩子而言,一颗“战斗”的种子正在心中萌芽。
图|安源大罢工
1922年父亲黄负生离世,母亲王纯素带着姐弟俩前往安源做工生活,而当时受毛主席委派,刘少奇、李立三正在安源,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运动。
黄钢与这些革命领袖有了更深切的接触,常常帮忙给刘少奇、李立三、陈谭秋、毛泽民等人跑腿。
工人们看到生活的希望,唱着歌,高喊运动口号,黄钢也在人群中跟着喊,大家看着这个小男孩,都亲切地叫他“小宏济”,或者“小共产党”。
黄钢渐渐长大,读书时期也特别努力用功。组织没有忘记黄负生的这两个孩子,1938年,黄钢兄妹经由八路军西安办事处,被一路安全护送到革命圣地延安。
赵世炎的妻子夏之栩特意给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的副院长沙可夫写信,说明黄钢的情况,介绍他是黄负生的儿子。
夏之栩在给沙科夫写信的同时,也给时任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的李富春又写了一封信,说明黄钢的特殊身份。
到延安的这一年,黄钢21岁,得到组织的关怀与照料。
图|李富春
黄钢也有一颗想要入党的梦想,他到延安的第二年,就跟着鲁艺文学系成立的文工团,前往晋东南敌后战场,从事报告文学的创作工作。
等他再度回到延安,整个人已经有了很大的成长,更了解党组织,对他所从事的文艺工作也有了更多认识。
黄钢主动给李富春写信,表达想要入党的愿望。
李富春亲自给他回信,信中对黄钢充分肯定:
“收到信,很高兴,你应该成为党的遗愿,一个细胞。无产阶级政党从来也不拒绝文艺,相反,从来都是为发展健康的文艺而努力的,要把文艺提到更高的水平,你如果有勇气,希望马上来找我。或者,持此信件去找鲁艺的宋侃夫同志。”
或许是考虑到李富春同志事务繁忙,黄钢并未直接去找他,而是按照李富春的建议,去找了宋侃夫。
1940年,在黄钢申请加入党组织的这一年,他被批准入党。之后黄钢先后担任《解放日报》记者、采访科长。
图|张道藩
当然,有时候黄钢有时候也会遇到一些“问题”。
这不得不提起过去的一些往事。早在黄钢来到延安之前,他曾在报纸上看到南京成立戏剧学院,并怀着一腔梦想前往南京考学。
在报考的5个人中,只有1人被成功录取,黄钢被淘汰了,可他自知自己的成绩并不差。
黄钢鼓起勇气写信给张道藩,询问明明自己考的最好,为何没有被录取?张道藩没有直面回应他的问题,只是说:“不必再去戏校了,去中央电影摄影场吧,可以去摄影,或者画布景。”
凭着张道藩的介绍,黄钢在中央电影摄影场工作了几年,不断学习。
期间罗亦农的妻子专门教导黄钢:“我们一直很关心你,作为党的先驱黄负生的孩子,要走正路,做一个有志气的革命青年。在摄影场,要把这看成是学技术的机会。”
就这样,黄钢在中央电影摄影场学习了几年,得到很多成长,并在之后来到延安。
图|李克农
但要知道,张道藩是什么人?他是国民党,与陈立夫有着密切联系。
我党历史上不是没有出现过“叛逃”的事情,像顾顺章、张国焘之流,无疑是给党组织带来影响的,因此,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一个人的身份尤为重要。
而黄钢与张道藩的这段交往,难免会得到人们的关注,有着多年情报工作经验的李克农也关注到此事。
李克农将这一情况上报毛主席,毛主席还感慨着:“烈士的儿子当特务也很好么......”
图|毛主席
事实上,黄钢对党组织、对革命是坚定不移的。
他以坚定的态度告诉李克农:“我到延安是走父亲留给我的路,我到延安是找党来的,我不会违背我父亲的遗愿。”
他继续留在延安,还创作了许多作品,并得到毛主席的赞扬。
那是在一次座谈会上,毛主席提起他:“《解放日报》上最近有一篇黄钢的作品,叫《雨》,写的很好,就是写当前的抗日战争的。”
毛主席知道他,也知道他的作品。
1945年,黄钢准备参加七大代表追悼革命烈士大会之前,正好见到毛主席,毛主席关怀他,并激动表示:“你应该参加,我代表我们的大会欢迎你来参加。”不仅如此,毛主席还向他深鞠一躬。
毛主席的关怀,让黄钢倍感激动。
图|黄钢
昔日父亲黄负生没能看到革命胜利的到来,而他代替父亲等到了这一天,等到了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黄钢先后在中央宣传部电影处、人民日报工作,创作了许多的作品,也让父亲的革命精神得以延续下去.....
鼎合网配资-配资网官网入口-全国10大股票配资平台-山东股票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